BY NELSON NG
兩年前,我有了個想法。當時,上海到處都有很多工作坊在教人怎麽做手藝、怎麽去用雙手制作不同的物件。當中,很多人都在報名學攝影、學做手工書、學用木頭做小家具、學做首飾、學做絲網印,等等。這些工作坊都是非常有營養的,但我也發現好像缺少了什麽東西。我當時就覺得,好像沒有人在教怎麽去制作或編輯內容。我想,也許我可以通過制作一本書來分享這件事。
「書的藝術」工作坊就這麽誕生了。
當時,VOLUME PRESS 都還沒有成立,我們也沒有工作室,就借用了好朋友們的空間 UNDEF/NE 來主辦工作坊。那時候的工作坊比較簡單簡陋,基本上每個星期就是背著電腦和那天想分享的書去給學生們分享,就在一張長桌進行課程。每一班也不是很大,最小也有3個人,最多也只是8個人。後來發現太多人也不好,因為分享的時間會特別累,工作坊拉太長大家的註意力也會漸漸消失。
「書的藝術」工作坊的主要內容是讓大家嘗試把自己的一個想法或故事或想說的話變成一本實體書。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很多人來了發現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麽,或者沒故事說。而那些有故事說的人,也會面臨表達的問題。在整個工作坊的過程中,學員需要選擇自己想做的一個主題,然後圍繞主題收集內容,再把內容落到書頁上,最後把刊物印出來。沒有人會在4周內變成大師,但至少會通過嘗試和分享讓大家對編輯和出版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工作坊教導的方式對一些學員來說會比較新奇;來過的人都說之前好像沒有這樣上過課。課程其實是結合了在紐約時上美術學院的教法和之前在工作中的經驗而形成的。工作坊裏其實不會告訴你任何答案,也不會教你任何電腦軟件;而是說,每一位學員都是抱著自己想完成的書來上課,然後過來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進度,通過分享去互相學習。當然,做為導師,我也會分享一些例子和給一些意見。有些人對這樣的方式不是很習慣,也有些學員非常喜歡。不是每一個學員都成功的做出了一本書,但做出書的學員從此就領悟到了編輯內容的樂趣。
在這兩年的時間,我們在工作坊見證了不少有意思的刊物的誕生。
《定海橋免費照相館》是學員金甌,一名攝影師,在上海定海橋社區做的一個月攝影實踐項目。他在定海橋建立了一個臨時的照相館,免費給居民拍照。剛開始金甌來工作坊時不知道要如何處理拍下的照片,但經過幾次討論,最後談到居民來到照相館的拍攝需求。就這樣,攝影書以一張照片和一句文字的方式逐步展開,照片來自於當地社區居民的真實拍攝需求,文字是攝影師和他們的簡短交流。照片和文字簡單明了地對當下城市邊緣地帶社會問題作出呼應和提問。後來金甌把攝影書印了出來拿到藝術書展去賣,也放上了我們的網店。
《WOULD YOU LIKE A BAG?》是關於塑膠袋的一本 ZINE,作者是學員段正,一位平面設計師。她把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塑膠袋,有不同印刷的塑膠袋,被車壓扁的塑膠袋,還有圍繞塑膠袋的網絡文化,都收集下來,變成了一本調皮的 ZINE。
《XIZI SHE KNOWS》是英國歌手 IMOGEN HEAP 寫的一首歌。學員張思佳因為很喜歡這首歌,決定把這首歌變成了一本書,把音樂和節奏轉化成圖形。最後印出來的書也是根據CD唱片的規格。
每次換一個城市,學員葉玉婷都會換一個名字,也會改變自己的形象。這個換過5次名字的女孩決定把這個成長的過程記錄到書裏。她最後選擇了把每一次換名的章節分開成當年聽音樂的媒介裏,讓讀者意識到她怎麽被當時聽的音樂所影響。
《大世界,渺小的生活》是學員萬千,一名編輯,做的一本書。它是關於上海大世界周圍所隱藏的小故事,也是萬千自己在上海居住的所在地。她最後把文字做成一本小書,夾在一本更大的書裏,每一次翻開一張照片都會發現裏面隱藏著一個小故事。
《DEAR BARBIE》是學員 EMILY 做的一本書,關於玩偶 BARBIE 跟阿 KEN 分手後怎麽重新找到自己,之後也遇到了真愛 ULTRAMAN 並幸福地結婚。整本書的照片都是 EMILY 自己在旅行時親手把玩偶放進真實背景而拍的。
兩年後,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也把工作坊搬到自己的空間裏。這個空間也是一個叫「編輯部」的小型圖書館(每周六開放),方便學員為他們想做的書尋找靈感。在這兩年裏,工作坊經過了一些小調整,但之後還是會繼續教。而且除了「書的藝術」這個工作坊,我們之後也打算開更多不同跟出版或編輯內容有相關的工作坊,就像我們在去年10月和攝影師 HARVARD WANG 開了一堂 FOOD PHOTOZINE(食物攝影書)的工作坊。對編輯或制作刊物有興趣的人可以關註我們網站或微博,到時候準備好了會公布。